肝癌「我明明就沒有不舒服,每天正常吃飯、睡覺、上班,體力也都沒問題,怎麼可能會得肝癌?!」很多被檢查出罹患肝癌的患者,通常都無法接受:為甚麼肝臟長了腫瘤,自己竟一點感覺也沒有? 不同於人體的其它器官或組織,肝臟神經分布在表面,肝臟內部少有。因此,當肝臟長出小顆腫瘤時,人幾乎不會感到疼痛,身上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。如果沒有定期篩檢,非常容易忽略。 小型肝癌就像是無聲的殺手,在沉默中進擊,大約有60%小型肝癌都不會產生症狀。如果腫瘤剛好長在膽管或門脈靜脈附近,才會很快出現症狀。一般情況下等到出現肝癌症狀時,通常已是肝癌晚期

記者楊晴雯/台北報導

追蹤肝腫瘤,只有超音波夠嗎?一位70歲的婦人,是B型肝炎帶原者,曾接受電腦斷層攝影(CT)和磁振造影(MRI)傳統影像檢查,診斷出肝臟有2顆腫瘤,術前為了求謹慎,再到雙和醫院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,結果腫瘤數目比原本報告結果還要多出三顆,立刻進行多針電燒方式清除所有肝腫瘤,幸好有做更精準的診斷,才得以降低罹患肝癌風險。

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表示,傳統影像檢查有罩門,像是電腦斷層攝影和磁振造影,是無法看到小於2公分以下的低血管性肝腫瘤,只能看到比較大顆的高血管性肝腫瘤,所以那些沒有被看到的腫瘤,是非常危險的,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很高。

國外研究顯示,以早期肝癌為例,精準度較高的電腦斷層攝影和磁振造影相比較,1-2公分的肝腫瘤,CT的準確度只有6成;MRI的準確度為8-9成;但是如果為1公分以下的肝腫瘤,CT的準確度只有1成;MRI的準確度為3至7成。吳立偉的臨床經驗觀察,有10位從他院來做肝腫瘤偵測的患者,有三位比原來的報告結果,還要多出2顆、3顆、5顆肝腫瘤,都是使用傳統影像檢查的。

診斷肝腫瘤多寡,為什麼這麼重要?除了能夠及早追蹤到所有肝腫瘤外,吳立偉強調,肝腫瘤有多少顆還會大大影響治療的成敗,他舉例,像是在做肝臟移植之前,外科醫師都必須要遵照米蘭準則,有3顆肝腫瘤的患者,不適合做這個手術,因為預後很差,對捐贈者或是被捐贈人都是白挨刀。

醫師表示,MRI檢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,更能精準找出肝腫瘤數目。(圖/公關照)

▲醫師表示,MRI檢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,更能精準找出肝腫瘤數目。(圖/公關照)

肝腫瘤檢查的另一個關鍵,還有是否能找出肝腫瘤旁的衛星結節。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彥程表示,衛星結節大多很小顆,約0.5-1公分左右,距離主要腫瘤的距離,最多在0.5至1公分內,但因為衛星結節沒有血管,因此超音波無法照出,MRI的準確度為3到7成,依使用顯影劑不同而有不同準確度。肝癌「我明明就沒有不舒服,每天正常吃飯、睡覺、上班,體力也都沒問題,怎麼可能會得肝癌?!」很多被檢查出罹患肝癌的患者,通常都無法接受:為甚麼肝臟長了腫瘤,自己竟一點感覺也沒有? 不同於人體的其它器官或組織,肝臟神經分布在表面,肝臟內部少有。因此,當肝臟長出小顆腫瘤時,人幾乎不會感到疼痛,身上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。如果沒有定期篩檢,非常容易忽略。 小型肝癌就像是無聲的殺手,在沉默中進擊,大約有60%小型肝癌都不會產生症狀。如果腫瘤剛好長在膽管或門脈靜脈附近,才會很快出現症狀。一般情況下等到出現肝癌症狀時,通常已是肝癌晚期吳立偉說,衛星結節如果沒能及時消除,也會很快演成肝癌,提升死亡風險。

「國外研究顯示,MRI檢查時,如果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,四年後總體存活率和無復發存活率都高於CT,而且也較CT找出16%的衛星結節。」吳立偉說,在一項大型跨國的肝癌影像研究中(VALUE Study),MRI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後,不需要求做其他影像檢查,而使用CT的患者中,有將近四成的人需要求更一步的其他影像檢查;而一開始就使用MRI加肝臟標靶顯影劑的患者,其檢查結果與最終診斷有近九成的比例是吻合的,而使用CT檢查的患者,有62%的檢查結果與最終診斷是吻合的。

邱彥程建議,B、C肝帶原的肝硬化患者最好可以透過肝臟標靶顯影劑檢查,因為這類患者,肝硬化使肝臟就像苦瓜一樣凹凸不平,超音波及一般MRI較難看出肝腫瘤病灶,發現時經常都是中晚期了;經此新型的顯影劑打進去後,不但能精準找出肝腫瘤的數目,也可找出肝臟結節,以降低演變成肝癌的風險。不過該新型顯影劑目前無健保給付,使用一次須自費約8000-9000元。



本文出自: http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19901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